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题目
妙高台夜坐怀无可(即子瞻佛印赋诗处。) 明末清初 · 施闰章
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:学馀诗集卷之六
日落水烟起,茫茫连岸白。
褰裳陟高台,凉月皎秋夕。
古人不我待,露气沾瑶席。
忽忆龙眠叟,远引就禅寂。
桂岭旧担簦,匡庐复飞锡。
游咏与之俱,屡折登山屐
劝我学无生,危言同振溺。
心迹未能并,出处尚狼藉。
解带思同游,天末久离析。
人生无老少,皆为天地客。
东望海门深,南睇江云碧。
岩壑留清晖,浩歌伤往昔。
因见佛印自称二浙云游老比丘遂成绝句 北宋 · 刘季孙
七言绝句 押尤韵
二浙云游老比丘苏州一宿过湖州
钱塘江上乘杯去,雁荡天台更自由(以上宋林表民天台别编》卷二)
戏答佛印(补编)1084年 北宋 · 苏轼
七言绝句 押阳韵 创作地点:江苏省镇江市
百千灯作一灯光,尽是恒沙妙法王
是故东坡不敢惜,借君四大作禅床。
戏答佛印(补编)1091年 北宋 · 苏轼
七言绝句 押盐韵 创作地点:江苏省镇江市金山
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子瞻
采得百花成蜜后,不知辛苦为谁甜。
佛印清禅师语录序绍兴八年十一月1138年11月3日 宋 · 李纲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七四九、《梁溪集》卷一三九 创作地点:福建省福州市
崇宁间,余侍先公太师守官京师时,佛印清禅师相国之智海,道价特高,学者云集。
先公暇日多造其室,余亦侍行,辱知照甚厚。
至大观庚寅岁禅师迁化,赐塔名曰「真寂之塔」,先公为之作铭,有曰「水滴沤生,云收月白。
都城东郊,塔有真寂」者,铭文之卒章也。
后三十年,岁在戊午,余寓长乐,有前住襄阳双池道腴长老来谒,出禅师《语录》三卷,将刊板以传丛林,求余为序。
追念智海游从,恍如昨日,已阅一世,怅岁月之易流,悼善知识之不可复见也,览读怆然,因序之曰:禅师法名智清俗姓叶氏,泉之同安人
年二十有二出家受具戒,即知有向上事,遍游诸方,参问宗旨,最后见道林祐禅师「举幡风非动,仁者心动;
风铃不鸣,我心鸣耳」之语,因展钵次,有所悟入,以颂呈可其所见,亦作颂以印證之。
自此机锋迅发,禅苑归仰。
初住蕲州五祖山,法会之盛,震于江淮
绍圣中,智海虚席,有旨命禅师住持,再召入禁中对御,升座,举扬宗风,赐号佛印,住五祖、智海合二十馀年。
今此所录,皆禅师平日升堂入室、接引学者机缘语句,发明心地法门,开示佛祖言意,可以利一切而传无穷者也。
余尝观佛祖以心传心,无文字相,不得已而有言句,所以安心治病者,何其简易也。
去本既远,派别支分,传法者拈花摘叶,务为新奇,以相眩惑;
道者口习耳剽,递相模仿,以为饱参,千差万别,不胜其繁,而此道日益微矣。
禅师语句自胸襟流出,不事雕琢,而自然成文,不说义理,而自然契道。
会归有极,中边皆甜,足以发明佛祖之深心,开导后人之正眼。
余知此录之流行有补学者,盖不可为量数也。
道腴行年将七十,以门人之故,久要不忘,能使此录复传于禅师示寂三十年后,亦可谓贤也矣,与夫今之士大夫交游之久,以信义相期,一旦临小利害,反眼若不相识者,不可同日而语也。
勉作序以塞其请,盖亦有感于此。
禅师之所履践施设,则先公所作塔铭道之详矣,此不复云。
绍兴八年十一月三日序。
佛印烧猪图为子瞻解嘲二首 其一 明末清初 · 汪琬
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:尧峰文钞卷四十五
惭愧阇黎用意烹,老饕差觉惬平生。
菜边肉食真禅味,何似他时玉糁羹。
佛印烧猪图为子瞻解嘲二首 其二 明末清初 · 汪琬
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:尧峰文钞卷四十五
任罨柴头火候前,坐中谈笑各欣然。
也知不少盐和酱,肯羡诸方五味禅。
佛印(一 以下俱黄州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
归宗化主来,辱书,方欲裁谢,栖贤迁师处又领手字,眷与益勤,感怍无量。
数日大热,缅想山间方适清和,法体安稳。
云居事迹已领,冠世绝境,大士所庐,已难下笔,而龙君笔势,已自超然,老拙何以加之。
幸少宽假,使得欸曲抒思也。
昔人一涉世事,便为山灵勒回俗驾,今仆蒙犯尘垢,垂三十年,困而后知返,岂敢便点涴名山!
而山中高人皆未相识,而迎许之,何以得此,岂非宿缘也哉。
向热,顺时自爱。
佛印(二)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
收得美石数百枚,戏作《怪石供》一篇,以发一笑。
开却此例,山中斋粥今后何忧,想复大笑也。
更有野人于墓中得铜盆一枚,买得以盛怪石,并送上结缘也。
佛印(三以下俱离黄州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、《金山龙游禅寺志略》卷二
辱书,伏承道体安佳,甚慰驰仰。
见约游山,固所愿也。
方迫往筠州,未即走见。
还日如约,匆匆布谢。
佛印(四)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
专人来,辱书累幅,劳问备至,感怍不已。
腊雪应时,山中苦寒,法体清康。
一水之隔,无缘躬诣道场,少闻謦欬,但深驰仰。
佛印(五)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
梦想高风,忽复披奉,欣慰可知。
但累日烦扰为愧耳。
重承人船相送,益用感怍。
别来法体何如?
后会不远,万万保练。
佛印(六)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
专人来,复书教并偈,捧读慰喜。
且审比日法体安稳,幸甚幸甚!
今闻秀老赴召,为众望,公来长芦,如何如何!
某方议买刘氏田,成否未可知。
须更留数日,携家入山,决矣。
殇子之戚,亦不复经营,惟感觉老,忧爱之深也。
太虚已去,知之。
佛印(七以下俱翰林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、《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》卷六一、《京口三山志》卷二○、《金山志》卷一○
经年不闻法音,径术荒涩,无与锄治。
忽领手教累幅,稍觉洒然。
仍审比来起居佳胜。
行役二年,水陆万里,近方弛担,老病不复往日,而都下人事,十倍于外。
吁,可畏也。
复欲如去年相对溪上,闻八万四千偈,岂可得哉!
南望山门,临书悽断。
苦寒,为众珍重。
佛印(八)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、《京口三山志》卷二○、《金山志》卷一○
阻阔,忽复岁暮。
忽枉教翰,具审法履佳胜。
久不至京,只衰疾倦于游从,无有会晤之日,惟冀良食自爱。
烦置台挂,甚愧厚意。
赐茶五角,聊以将意。
馀冀倍万保练。
佛印(九)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、《京口三山志》卷二○、《金山志》卷一○、《全蜀艺文志》卷六○
人至,承诲示,知俶装取道,会见不远,岂胜欣慰。
向冷,跋涉自爱。
佛印(一○)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、《京口三山志》卷二○、《金山志》卷一○
治行草草,不复上问,忽奉手笔,旷若发蒙。
且审比日戒体轻安,又承退席云卧,尤仰高风也。
未缘展晤,引跂尤剧。
佛印(一一)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、《京口三山志》卷二○、《金山志》卷一○
久不奉书,忽辱惠教,具审徂暑戒体轻安。
承有金山之召,应便领徒东来,丛林法席,得公临之,与长芦对峙,名压淮右,岂不盛哉!
渴闻至论,当复咨叩。
惟早趣装,途中善爱。
佛印(一二)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三、《苏文忠公全集》卷六一、《京口三山志》卷二○、《金山志》一○
尘劳衮衮,忽得来书,读之如蓬蒿藜藿之径而闻謦欬之音,可胜慰悦。
且审即日法履轻安,又重以慰也。
某蒙恩擢寘词林,进陪经幄,是为儒者之极荣,实出禅师之善祷也。
馀热,千万自重。
佛印禅师1084年 北宋 · 苏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三○ 创作地点: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
轼启:人至,辱书,承法体佳胜。
扬州日忙迫,不复知公在郡也,但略见焦山耳。
今承示喻,知世外尚劫劫如此,吾辈何足道耶!
妙高诗,聊应命耳。
仆不知大颠如何人,若果出世间,岂一退之能轻重哉!
今日过召伯埭,自此入尘土侠猾之乡矣。
回望山水间,麾麈妙谈,岂可复得。
惟千万为众自重,不一一。
轼再拜佛印禅师足下。
八月廿九日
按:《西楼帖》。又见《京口三山志》卷七,《京山志》卷一○,《金山龙游禅寺志略》卷二,光绪《丹徒县志》卷五四,《石渠宝笈续编》长春园等处藏。